文物地景 地景、建築物、碑文

【校園著名校內地景-成大榕園大榕樹】
 
成大榕園
成大榕園的大榕樹,已成為成大象徵之一,該榕樹係由日本裕仁皇太子(其後之昭和天皇)1923年4月21日行啟臺灣步兵第二聯隊時親手種下。
成大榕園及其東側的成功湖原為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的操兵營庭,由於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區為當時日軍最南方的駐在基地,成為日本皇室成員於日治時期來臺行啟、參訪時之必經之地。
榕園中的榕樹,除了已知大成館正面大榕樹為裕仁皇太子種植之外,距離該榕樹西側約20公尺及40公尺處尚有兩棵榕樹,分別由雍仁親王(大正天皇二皇子)及宣仁親王(大正天皇三皇子)於1925年及1926年種植,但兩棵樹現已不存在。

 

【校園著名校內地景-成功湖】
 
成功湖
成功湖為一座人工湖,1970年開挖時,當時的校刊報導曾將成功湖稱為是光復操場的副產品。
由於成大於1966年由國軍二三三八部隊獲得光復營區(光復校區之名因此而來)時,今日光復操場的位置原為低窪地,成功湖所在地則為國軍停車場位置。
為建設今日的光復操場,因而開挖成功湖,取得土方約11000立方公尺來埋填今日的光復操場。
配合水中游魚,時優游於湖中、時站立於湖畔整理羽毛的水鴨,加上三月春暖之時,環湖周邊的賞花植物如黃花風鈴木及粉紅色的夾竹桃總是為成功湖帶來鮮豔的色彩,文學院(今歷史系館)的西洋古典語彙建築立面亦倒映於水面之中,構成虹橋觀魚之景。

 

【校園著名校內地景-臺灣府城小東門段殘蹟暨小西門】
 
臺灣府城小東門段殘蹟暨小西門 成大校址位於臺灣府城西北角,於光復校區內仍保有一段原臺灣府城城垣, 1970年再將小西門搬遷到現址,1985年更於校區內出土小東門地下移構,豐富成大的文化資源。
城垣則由成大校方於2012年至2014年委託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繕工作,在新的修復觀念下,同時應用殘蹟保存、新材料加固、復原等不同方式施作,並新建景觀跨橋,使參觀者可凌空參觀城垣上部面貌,為目前所見小東門段城垣殘蹟之現貌。

 

【校園代表性建築-原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群】
 
原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群(臺南市市定古蹟) 成大前身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創立於1931年,為日治時期臺灣唯一一所工業專門學校層級的學校。
落成於1933年12月25日的原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本館,創建之初即作為成大前身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行政大樓(本館)使用,位於校區正門口內第一排,為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的門面。
建築外觀原為中央二層、兩翼一層之一字型建築,與今日所見建築外觀略有差異。
建築外牆在土黃色洗石子臺度之上,貼附淡褐色的十三溝面磚,利用面磚溝紋所形成的陰影降低壁面光澤,形成較為暗沉穩重的色調,藉以凸顯莊重的氣氛。

 

【校園代表性建築-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綠色魔法學校】
     
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綠色魔法學校(2011~) 在節能減碳的思潮下,成大於2007年獲得臺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的捐款,指名在成大校園內興建一棟綠色建築教育中心,經過建築系林憲德老師及各界的努力,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綠色魔法學校於2011年正式落成啟用,已獲得臺灣最高「鑽石級綠建築」以及美國最高「白金級綠建築」之兩個綠建築認證,成為成大地標性建築之一。
綠色魔法學校所採用的技術,除了以三大煙囪引導自然通風,屋頂綠化,全面進行雨水回收之外,針對室內照明、浴廁省水設備亦非常講究。
是以使該建築備受相關領域人員之肯定。

 

【校園代表性建築-原日軍臺南衛戍病院建築群】
 
原日軍臺南衛戍病院建築群(臺南市市定古蹟) 成大臺灣文學系館於力行校區使用的八棟房舍,原均為日軍臺南衛戍病院之房舍,包括管理室、管理室附屬家、南北兩棟病舍、手術室、消毒室與實驗室、傳染病室、講堂。
除了木造講堂創建於1937年之外,其他建築物均創建於1916年至1917年之間,屬於日軍第三期永久兵營計畫下的建築物。
衛戍病院在戰後轉作為國軍醫院使用,曾為臺南地區非常著名的醫療院所。
隨著軍備裁減,原國軍醫院在2000年撥交成大使用,由成大於2009年至2010年進行整修後,由臺灣文學系遷入使用。
建築群仍完整保留分館式醫院之特徵,由廊道串聯不同機能之建築物,使醫院設備充足得以完整運作。
個別建築物除呈現第三期永久兵營應有的建築特徵,包含架高樓版、室內單側設戶外走廊、清水紅磚承重牆、鋼筋混凝土造樓板、木屋架等之外,因應病室、手術室等醫療行為所需之通風、採光需求,於建築物均出現較特殊的開窗構造,成為衛戍病院建築群的主要特色。

 

【校園代表性建築-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建築群】
 
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建築群(國定古蹟) 成大禮賢樓(藝術研究所)、大成館(工業設計學系系館)、歷史系館三棟建築物,原為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兵舍,三棟建築物創建於1910年,屬於日軍第二期臺灣永久兵營計畫下所興建的建築物。
其中禮賢樓原為聯、大隊司令部,大成館及歷史系館則分別作為中隊兵舍所用。
戰後,原日軍營區由國軍接收,1966年再交舊營區轉給成大使用,使成大獲得較其校史歷史更久的建築物。
大成館與歷史系館外觀呈現連續的迴廊拱圈,北面中央主入口採用古典羅馬式樣門廊,為此兩建築物最大的特徵,禮賢樓則有更為誇張華麗的古典式樣裝飾,象徵其作為司令部的權威性。
此外,三棟建築物現況仍可見到架高樓版、室內四周設有戶外走廊、清水紅磚承重牆、鋼筋混凝土造樓版及屋頂版、鋼屋架等,另建築物原貌設有屋頂通風塔構造、未裝設天花板等等,皆呈現日軍第二期臺灣永久兵營計畫下興建建築物之特徵。

 

【校內著名地景-思想者】
 
陳英傑(1924-2012)一生以藝術獻身台南,退休後選擇長居台南、生根台南,並積極參與各項文化活動,作者以藝術深耕在地,其創作總是與府城息息相關,為南部地區重要的雕塑家。

 

【校內公共藝術-能量光域-永恆之光】
 
多角型的立體作品象徵光明的力量,以光芒四射的鮮黃色造型引人注目。
巨大放射狀構成的量體及具張力的造型美感,和人形成有趣對比。
與東昇之旭日相互輝映,形成朝陽般的視覺新意象。

 

【校內公共藝術-能量光域-學之以水】
 
藝術家將無色的水具象化,不規則的波動造型如水被微風吹動的水紋, 從校舍上方俯瞰,可見其表面映照天空美景,從作品底部仰望時,則見自身與茵茵綠地。
如透過雲隙間落下的光束與落雨的桿件之間形成趣味迷宮,營造豐富的鏡像與光影變化之空間。

 

【校內公共藝術-能量光域-火之起始】
 
《火之起始》以火焰的豔紅光澤與色彩打造流線的造型,作品表面具透明感的紅色亮漆將光澤以內斂含蓄方式映照周邊景色,不同角度觀看作品,將可欣賞火焰竄起的瞬間動態。
藝術家期許學子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如聖火般的知識力量能永續地傳承。

 

【校內著名地景-浮生十帖-歡愉】
     
〈浮生十帖〉是李錫奇〈再本位〉系列後的延伸,他延續了〈再本位〉的理路,以錯位、變置、再組合的手法,將抽象符號再拆解,重新賦予它的多變性與想像力。
《浮生十帖-歡愉》的命名,則只是一種幽微的暗示,啟引讀者思考的方向和空間。
即使如每幅畫作看似具體的命名,也是沒有具體事件背景的一種情緒的泛指,或者說是一種詩性的隱喻。

 

【校內著名地景-詩人】
   
「詩人」 以中國作家魯迅為本,塑造文人寧靜深慮氣質。
蒲添生自述留日時閱讀魯迅所著《阿Q正傳》,深深佩服魯迅棄醫從文,以激勵當時昏沉的人心,因此有感而作。
銅雕「詩人」,以挖空的手法,強調文人頭部與手足擺放姿態,身體挖空,表現精神空靈的感覺,充滿禪思的藝術品引導成大學子探索文人典型。

 

【學校早期建物動土或完工資料-舊圖書館(K書中心)】
 
本建築為1953年至1965年期間成大在美國經費援助下新建最具規模的建築物。
造型上為典型的現代主要建築,除注重建築量體的幾何比例外,構造上採用大跨距鋼筋混凝土等當時先進之技術與材料,退縮的立柱使建築物於立面上可開設水平且具律動性的連續開窗。
同時將主入口空間配置於二樓,利用樓梯引導人向上爬升,體驗不同高度之空間趣味。
除此之外,設計時原本重視室內通風與光環境,因此配置上以東西向為長向,並於東西向及南向設置適當的遮陽版。
其中於書庫部分特別於東西向立面以預鑄混凝土版構成外牆垂直遮陽版,避免陽光直射室內,但仍可保持適當程度之通風與採光,以助於圖書之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