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立成功大學文學院(1968~1971
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1971~1980


今日本校歷史系館,原為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第五、第六中隊兵舍,創建於1911年,屬於日軍第二期臺灣永久兵營計畫下所興建的建築物。戰後,日軍營區由國軍接收,在本校1966年由陸軍第二三三八部隊取得光復校區(原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區)之前,本建築作為該部隊政戰部大樓使用,建築物編號028。


1968年7月,文學院本部、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由成功校區遷入本建築,1969年成立的歷史學系亦隨之遷入本建築,因此賦予本建築「文學院大樓」之新名稱。文學院遷入本建築當時,目前無法掌握相關修繕記錄;1978年的修繕合約書中,則可知當時將二樓外走廊及屋頂外圈平屋頂版部分拆除重做,並將陶瓦更換為水泥瓦。

 
1970年畢業紀念冊所見文學院大樓南側(背面)入口   1973年畢業紀念冊所見文學院大樓
 
1973年畢業紀念冊所見文學院大樓與成功湖   1976年畢業紀念冊所見文學院大樓與成功湖
 
1978年畢業紀念冊所見文學院大樓與成功湖,照片中尚可見到屋頂的通風塔構造   1980年畢業紀念冊所見文學院大樓與成功湖,照片中原位於屋頂的通風塔構造已消失

 

建築物外觀呈現連續的迴廊拱圈,北面中央主入口採用古典羅馬式樣門廊,為此建築物最醒目的特徵。此外,建築物現況仍可見到架高樓版、室內四周設有戶外走廊、清水紅磚承重牆、鋼筋混凝土造樓版及屋頂版、鋼屋架等,另建築物原貌設有屋頂通風塔構造、未裝設天花板等等,皆呈現日軍第二期臺灣永久兵營計畫下興建建築物之特徵。第二期永久兵營計畫因承繼第一期永久兵營計畫之建築經驗加以改良,且正值日軍獲得日俄戰爭勝利之後,相關建築乃為各時期兵營計畫最華麗者,兵舍模型並曾參加1911年於德國德勒斯登舉行的衛生博覽會。藉由建築物構造調查,也可發現此建築樓版鋼筋混凝土構造鋼筋部分採用1903年由美國人發明並獲得專利權的Kahn Bar,屋頂鋼桁架上則可發現CONSETT IRON WORK及CARGO FLEET ENGLAND等字樣,顯示鋼桁架材料來自英國,使用舶來品的現象,呈現日軍對此建築之重視。


1990年《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大成館修復計劃報告書》收錄1978年文學院大樓一樓平面圖
1990年《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大成館修復計劃報告書》收錄1978年文學院大樓二樓平面圖
推測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第五、六中隊兵舍一樓平面圖
推測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第五、六中隊兵舍二樓平面圖

參考資料:
本校各年度畢業紀念冊
蔡侑樺(2007)〈第二章 歷史調查〉《國定古蹟「原日軍台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調查研究暨修復計劃》
國立成功大學校史編纂小組(2001)《世紀回眸-成功大學的歷史》,國立成功大學,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