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大成館(行政大樓)(1970~1971
國立成功大學大成館(行政大樓)(1971~1976
國立成功大學大成館(造船及船舶機械工程系系館)(1977~1980


今日本校大成館(工業設計學系系館),原為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第七、第八中隊兵舍,創建於1911年,屬於日軍第二期臺灣永久兵營計畫下所興建的建築物。戰後,日軍營區由國軍接收,在本校1966年由陸軍第二三三八部隊取得光復校區(原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區)之前,本建築作為該部隊軍部連大樓使用,建築物編號027。


1969年6月本建築進行整修,由石興營造有限公司承包。修繕後由行政中心遷入本建築,更名為大成館,顧名思義,乃取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名,其實亦為「成大」之反稱。由本校營繕組典藏當時營繕圖面可見,當時為在建築物中設置會議室空間,曾將二樓西側部分原有壁面敲除。


本校營繕組典藏1969年027房舍修改為行政大樓一樓平面圖
本校營繕組典藏1969年027房舍修改為行政大樓二樓平面圖
本校營繕組典藏1969年027房舍修改為行政大樓立面圖(圖中說明文字依原圖內容重新輸入放大)
 
1970年畢業紀念冊所見大成館,北側正入口前方種有三棵榕柏,畫面倒影由榕園的積水形成   1972年畢業紀念冊所見大成館
 
1973年畢業紀念冊所見大成館   1975年畢業紀念冊所見大成館

 

行政中心遷入大成館使用7年後,1976年發生屋頂及外走廊板因水浸破裂,混凝土樓板保護層因內部鋼絲網生鏽繃開脫落墜落,同時間因成功校區新建行政中心大樓(今數學系館)落成,行政中心乃搬遷回成功校區。大成館是於1976年編列預算整修,於1977年2月轉由造船及船舶機械工程系進駐使用。空間配置上為符合造船系的使用需求,建築物內部隔間壁體出現更多敲除,屋頂通風塔亦在此次修繕後消失。


本校營繕組典藏1976年大成館修繕一樓平面圖
本校營繕組典藏1976年大成館修繕二樓平面圖
   
1979年畢業紀念冊所見大成館,屋頂通風塔已消失   1980年畢業紀念冊所見大成館  
大成館建築物外觀呈現連續的迴廊拱圈,北面中央主入口採用古典羅馬式樣門廊,為此建築物最醒目的特徵。此外,建築物現況仍可見到架高樓版、室內四周設有戶外走廊、清水紅磚承重牆、鋼筋混凝土造樓版及屋頂版、鋼屋架等,另建築物原貌設有屋頂通風塔構造、未裝設天花板等等,皆呈現日軍第二期臺灣永久兵營計畫下興建建築物之特徵。第二期永久兵營計畫因承繼第一期永久兵營計畫之建築經驗加以改良,且正值日軍獲得日俄戰爭勝利之後,相關建築乃為各時期兵營計畫最華麗者,兵舍模型並曾參加1911年於德國德勒斯登舉行的衛生博覽會。

推測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第七、八中隊兵舍一樓平面圖
推測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第七、八中隊兵舍二樓平面圖

 

除了建築物本體之外,正對本建築北側正面的大榕樹,已成為本校象徵之一,該榕樹係由日本裕仁皇太子(其後之昭和天皇)1923年4月21日行啟臺灣步兵第二聯隊時,親手種下之樹木。本校榕園及其東側的成功湖原為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的操兵營庭,由於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區為當時日軍最南方的駐在基地,成為日本皇室成員於日治時期來臺行啟、參訪時之必經之地。榕園中的榕樹,除了已知大成館正面大榕樹為裕仁皇太子種植之外,距離該榕樹西側約20公尺及40公尺處尚有兩棵榕樹,分別由雍仁親王(大正天皇二皇子)及宣仁親王(大正天皇三皇子)於1925年及1926年種植,但兩棵樹現已不存在。

 
1972年畢業紀念冊所見榕園榕樹,照片左側遠方為小西門   1976年畢業紀念冊所見榕園榕樹
1979年畢業紀念冊所見榕園,照片中央的榕樹即為裕仁皇太子1923年種植榕樹,其右側兩棵榕樹所在位置,分別為雍仁親王及宣仁親王植樹位置

參考資料:
本校各年度畢業紀念冊
蔡侑樺(2007)〈第二章 歷史調查〉《國定古蹟「原日軍台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調查研究暨修復計劃》